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華中魯藝:一支抗戰文藝尖兵

2025年04月30日08:26    來源:中國軍網

“莫回顧你腳邊的黑影,請抬頭望你前面的朝霞﹔誰愛自由,誰就要付予血的代價。茶花開滿山頭,紅葉落遍了原野﹔誰也不嘆息道路的崎嶇,我們戰斗在茅山下。”

這是丘東平1941年創作的小說《茅山下》的開篇。這一年,他正擔任著一所為培養文藝人才、服務抗戰而創辦的重要教育機構的教導主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華中魯藝是新四軍抗戰文藝的殿堂,培育了一批能文能武、打擊日寇的文藝人才。

在抗日烽火中創辦

華中魯藝是在劉少奇、陳毅的關懷和領導下創建的。1940年秋,新四軍與八路軍南下部隊的會師,改變了蘇北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力量對比,提高了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抗戰地位,為進一步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和人民武裝力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1月,劉少奇與陳毅在海安會面。為了推動華中地區抗戰文藝活動的開展,劉少奇、陳毅決定創辦一所像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那樣,培養文化藝術人才的學校,並將校名確定為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

華中魯藝籌備之初,分別在鹽城的《江淮日報》、蘇北各地的許多報刊上刊登了招生啟事。為方便廣大青年報考,籌委會在鹽城、東台、海安、阜寧等地設立了若干報名點。在日軍佔領的上海、武漢也開設了許多隱蔽性的招生機構。籌備工作約一個月,就有200名學生來報到。他們大多是來自上海、武漢、南通和鹽阜地區的知識青年,也有重慶、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南洋歸來的華僑,還有從部隊調來的學員。

一位位知名作家、藝術家丘東平、許晴、賀綠汀……一批批熱血青年王海紋、方青、田川……從各地奔赴鹽城。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用生命和熱血在蘇北大地譜寫下光輝的詩篇。

1941年2月8日,華中魯藝在鹽城舉行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劉少奇、陳毅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師生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做堅持抗戰的文藝尖兵。華中魯藝的院址,設在離新四軍軍部泰山廟東邊不遠處的兜率寺。劉少奇兼任院長,曾任皖東津浦路西省委書記的彭康兼任副院長。全校學員合編為一個軍事大隊。學校設文學、戲劇、音樂、美術4個系,后又增設普通班。為服務部隊和宣傳抗戰,華中魯藝在創辦的當月底就成立了由戲劇系和其他各系有戲劇特長的學員組成的實驗劇團﹔成立了一個以音樂系為主,吸收其他系有音樂特長的學員參加的合唱隊。此外,學院還成立了詩歌協會、木刻協會、文學協會等社團組織。

因敵情時有發生,學院始終處在戰斗狀態,野外課堂則成了學院規律性的教學場所。當時部隊的糧食供應非常困難,隻有在麥收和秋收季節才能吃到大米和面粉,其他時節則以玉米、高粱為主。如遇上敵人“掃蕩”,師生經常餓著肚子與敵人周旋。當然,鹽阜地區水網密布,並不缺魚蝦河蚌等鮮活水產,學習和戰斗的間隙,抓魚摸蝦改善生活成了師生們的一大樂趣。生活雖然艱苦,但師生們以苦為樂,革命熱情高漲。只要敵人遠去,學院作息時間還是以軍號為准,每天早上只要起床號一響,師生就立即起床,跑步出操。為了適應戰斗需要,緊急集合是常設軍事課目。聽到號令,師生必須按要求打好背包,立即帶上行裝出發。

為培養學員成為有革命理想的文藝戰士,學院開設有《論持久戰》《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大眾哲學》等課程。除了教授們的課堂講學,劉少奇、陳毅、黃克誠、洪學智、張愛萍等,也時常前來學院給師生作報告。

華中魯藝誕生在抗日烽火中,教學與實踐皆為抗戰服務——文學系辦校刊、出牆報,辦《大眾報》﹔美術系辦《民眾畫廊》,刊發宣傳抗戰的漫畫、連環畫等﹔戲劇系、音樂系的實驗劇團、合唱隊,把創排的節目帶到軍民大會的會場演出。當時,華中魯藝排練演出了許多高品質的舞台劇。師生們改編或創作的《皖南一家》《王玉鳳》《驚弓之鳥》等劇目,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他們演出的《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怒吼吧,長江》《勇敢隊》等氣勢磅礡的大合唱,鼓舞了軍民的抗日斗志。文學系創作的《新翻版》《汪逆之淚》,揭露了漢奸賣國賊的丑惡嘴臉。美術系創作了一大批以宣傳反投降、反“掃蕩”、減租減息、參軍參戰等為主要內容的版畫、漫畫、宣傳畫。這些活動豐富了軍民的文化生活,激勵了軍民的抗敵信念,也使得師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

一支堅強的戰斗隊

1941年皖南事變后,面對嚴重形勢,中國共產黨仍然以大局為重,在軍事上嚴守自衛,在政治上堅決反擊。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從這一年開始,新四軍在華中敵后的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受日、偽、頑夾擊的嚴重困難時期。華中魯藝跟隨軍部參加了對敵斗爭。

7月的一天,日、偽軍發動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鹽阜地區空前規模的大“掃蕩”。陳毅要求第一、第三師協同作戰,來對付日、偽軍的“掃蕩”,他率軍部及直屬隊在鹽城外圍隱蔽指揮。

經研究決定,全院師生分為兩個隊:一隊由院部、文學系、美術系組成,隨軍部轉移﹔二隊由音樂系、戲劇系和普通班組成,由學院教導主任丘東平負責。

23日傍晚,二隊師生從陶家舍出發,准備去往鹽城以西樓王庄一帶。午夜,他們到達北秦庄,趁著夜色就地宿營。次日凌晨,二隊師生突然遭配備重武器的日、偽軍包圍。戰斗打響,丘東平臨危不懼,指揮師生突圍,不幸中彈。年輕的華中魯藝教導主任、戰地作家丘東平犧牲了。鮮血染紅了《茅山下》的手稿,也染紅了他身下的土地。1926年入黨的丘東平,參加過澎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后到上海活動,是以筆當戈的“左聯”著名作家﹔再后來,他加入新四軍,成長為革命隊伍中的政工干部、戰地作家。除了丘東平,還有許晴、王海紋等30多位師生在戰斗中壯烈犧牲。他們的犧牲,是華中文藝抗戰力量的重大損失。

北秦庄遭遇戰后,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定改建華中魯藝,調部分學員到戰斗部隊和地方工作,留下的師生組成軍、師兩個魯迅文藝工作團。其中,新四軍政治部的魯迅文藝工作團主要由音樂系、美術系部分師生組成,共120余人,團長為何士德。第三師魯迅文藝工作團主要由文學系、戲劇系部分師生組成,有80余人,團長為孟波。在此后的戰斗歲月裡,兩個魯迅文藝工作團排練演出了沙地導演的《新四軍進行曲》﹔蘇聯十月革命節的時候,第三師魯迅文藝工作團趕排了蘇聯話劇《持槍的人》。1942年春節,第三師魯迅文藝工作團又演出了由沙地編劇導演的《人牛太平》。活躍在蘇北地區和新四軍部隊的魯迅文藝工作團,受到軍民熱烈歡迎。

1942年底,因日、偽軍對鹽阜地區發動第二次大“掃蕩”和“精兵簡政”政策的實行,魯迅文藝工作團隨即解散。然而,華中魯藝培育的革命文藝種子,遍撒蘇北、華中大地。賀綠汀、莫朴、孟波等教授奔赴延安,其他大部分師生分配到各師。華中魯藝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干,師生創作的文藝作品和實踐,在宣傳抗戰、動員群眾、鼓舞士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奮斗在新的戰場

1943年春,反“掃蕩”勝利結束,第三師魯迅文藝工作團的部分同志集中起來,成立了第八旅文工隊。當年秋,第八旅文工隊就演出了阿英根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編的五幕歷史劇《李闖王》(又名《闖王進京》)。后來,華中魯藝的洪明洛、陳亞夫、陸蘇、陳志良、方徨等,分別成為各縣的文工團干部。部分華中魯藝學員作為年輕干部被送往延安抗大、陝北公學、延安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繼續上學。

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學員多是來自延安抗大、延安大學、延安黨政軍單位的年輕人,以及各抗日根據地、各抗大分校和華中魯藝選送的年輕學員。進入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原華中魯藝的學員,后來成長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才。還有一些學員留在了晉察冀軍區工作﹔有的隨部隊前往東北,參與了解放東北的戰爭。

從蘇北到西北、華北,再到東北,都有華中魯藝年輕學員干部的奮斗足跡。他們有些犧牲在了遼沈戰役的戰場上﹔有些進入東北航校,成為飛行員,后來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還有不少華中魯藝的學員成長為音樂家、戲劇家、畫家和教育家﹔還有的被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后成為相關行業領域的骨干。

精神基因在傳承

誕生在硝煙戰火中的華中魯藝,不僅以文藝為武器投入血與火的戰斗,更用鮮血與信仰譜寫了鐵軍精神的壯麗篇章。為繼承和弘揚華中魯藝紅色基因,1958年鹽城地區行署決定復辦鹽城魯迅藝術學校。1992年,經上級部門確認,鹽城魯迅藝術學校為華中魯藝的繼承者。此后,當地院校進行調整、合並,建成的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下設二級學院魯迅藝術學院。

走進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能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學校建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鐵軍藝苑”“紅色畫廊”“華中魯藝陳列室”,成立有木刻傳習社、魯藝青年隊、魯藝合唱團、魯藝宣講團等10多個社團……

學校創排的音樂劇《華中魯藝記》,以激蕩人心且具地方特色的旋律、跌宕的故事情節,展現了華中魯藝的戰斗風採。作品取材於華中魯藝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北秦庄遭遇戰”,以丘東平、許晴、王海紋等華中魯藝師生的英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他們懷揣報國之志,以文藝為武器,在硝煙中成長、戰斗的故事。

華中魯藝雖然存續時間不長,但其在抗戰文藝史和教育史上的意義深遠:它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干,推動了抗日宣傳,其精神至今仍通過教育傳承與紅色文化作品延續。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