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08:2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222
在全面抗戰階段,由於日軍的猖狂進攻和國民黨的封鎖壓迫,敵后抗日根據地在1941年前后面臨著“絕大的困難”。中國共產黨沒有被困難所壓倒和打垮,領導根據地軍民艱苦奮斗,廣泛開展大生產運動,最終實現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目標,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的奇跡”。
“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自1941年起,敵后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已經成為侵華日軍的主要進攻對象。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力由50萬人減少至40萬人左右,華北的平原地區相繼由根據地變成游擊區,一些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根據地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財政經濟面臨極大困難。
在國民黨方面,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蔣介石集團的反共傾向明顯增長,不斷挑起反共摩擦,直至發動皖南事變這樣親痛仇快的事件。在一些地區,形成了日軍、偽軍、國民黨軍三方夾擊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根據地的嚴峻局面。
人禍之外,還有天災。這一時期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自然災害,也在客觀上加劇了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在根據地受到壓迫、糧食大幅減產的同時,需要供應的人員卻急劇增加。全國抗戰爆發后,奔赴敵后戰場尤其是陝甘寧邊區的青年學生、黨政機關和軍事人員等越來越多,邊區人口壓力、經濟壓力日益增大。這無疑大大加重了邊區的財政負擔。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黨及其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和抗日武裝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困難,尤其是財政經濟問題十分突出,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毛澤東在1942年12月分析敵后根據地經濟財政困難時曾說,“最大的一次困難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統帥勤勞天下夸”
大生產運動首先是在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部隊中開展的。1940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發出的《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推廣到邊區所有條件許可的部隊,要求做到“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1941年以后,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央再次強調要走生產自救的道路並作出全面部署,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響應號召,掀起了大規模生產運動的熱潮。
毛澤東是大生產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早在1939年春困難形勢剛剛露頭的時候,他就向陝甘寧邊區的軍民發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生產自給”的號召。毛澤東還在楊家嶺的窯洞前選了一塊一畝有余的空地,親自開荒種地。他在地裡種上白菜、土豆、絲瓜等蔬菜,包括他喜歡吃的紅辣椒,利用休息時間鋤草、施肥、澆水,獲得了不錯的收成。
朱德於1940年5月回到延安后,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領導和參與大生產運動上來。他號召大家都來搞好生產。他親自到延安各地考察后,提出由王震率第359旅到南泥灣屯墾的建議並被中央採納。他和身邊的幾個勤務員一起組成生產小組,在王家坪開了三畝地,種了十多種蔬菜,從前線回到延安的同志都喜歡到他那裡打牙祭。在1943年11月舉行的邊區生產展覽會上,展出了朱德親手種植的一個大冬瓜。有一名干部看到后深受感動,當場寫詩一首:“工余種菜又栽花,統帥勤勞天下夸。願把此風揚四海,逢人先說大冬瓜。”
為了解決“穿”的問題,中央專門號召干部群眾紡線。周恩來雖然右臂受過傷,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學習紡線。每當有人關心地問他受傷的手臂時,他總是說:“我這隻手已經勞動成習慣了,疼痛一會兒就過去了。”任弼時盡管視力不好,但也克服困難帶頭紡紗,並把紡車搬到窯洞外面反復練習。有人以視力不好為由勸他,他回答說:“你沒見陝北婆姨紡線時是瞇著眼、哼著曲、拉著話轉紡車的嗎?看吧,我以后還要同你們競賽呢!”1943年,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舉行紡線比賽,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他們紡的線還被送到邊區生產展覽會上展出。
黨中央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人的模范帶頭,成為鼓舞大生產運動的精神力量。各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干部紛紛行動起來,帶頭參加生產勞動,領導廣大軍民艱苦奮斗、發展經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生產熱潮。1943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對領導經濟工作、抓大生產運動成績卓著的干部給予獎勵,毛澤東在他們的獎狀上一一題詞鼓勵。比如給第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的題詞是“有創造精神”,給延安縣委書記王丕年和縣長劉秉溫的題詞是“善於領導群眾”,給關中分區書記習仲勛的題詞是“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
“從來未有的奇跡”
隨著大生產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陝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的經濟財政狀況有了極大改觀,邊區軍民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對此,毛澤東稱贊大生產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
我們可以從數據的變化來考察大生產運動所創造的歷史奇跡。以陝甘寧邊區為例,1941年,邊區的機關、學校、部隊通過生產,解決了所需經費的70%﹔1942年,部隊和地方政府的經費完全由自己解決。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陝甘寧邊區政府貫徹以農業為主發展經濟的方針,於1942年向農業投資1000萬元,其中延安等7個縣就發放貸款158萬元,農具4980件,增開荒地10多萬畝。這些措施使當年全邊區的糧食產量達到148萬石,較上一年增加2.78萬石,棉花增收達43.5萬公斤。
此外,在晉察冀、晉冀魯豫、晉西北、山東、華中等各個根據地,都通過創造性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創造了在極端艱苦條件下發展經濟的奇跡。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通過幾年的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為渡過嚴重困難、堅持敵后抗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難關被攻克,敵后抗日根據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開始轉入局部反攻,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而奮斗。
(摘編自《黨史博採》2023年第4期 韓洪泉/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