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開辟紅色教育“第二課堂”

——一組多地深化“館校共建”創新思政課程的新聞

2025年11月26日08:37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南湖革命紀念館 無錫市南湖小學

小“紅傳”打造微陣地

盧耀清 蘭 珊

冬日陽光透過窗戶,洒在江蘇省無錫市南湖小學“紅船精神”傳承長廊裡。五年級學生曹紫桐展開一幅剛完成的紅船剪紙作品,送給前來學校交流的南湖革命紀念館宣教部主任袁晶。

今年春天,曹紫桐寫下一封寄往浙江嘉興的信:“尊敬的館長伯伯:您好!我們身在不同的城市,卻因一個共同的名字緊密相連……”這封信件從太湖之濱飛向南湖之畔,曹紫桐在信中介紹了學校的紅郵社團、剪紙社團等“紅傳”微陣地,還邀請館長來校品嘗同學們用自己種植的山芋熬制的“憶苦思甜粥”。很快,學生們收到了來自紀念館的回信,信中詳細講述了1921年發生在南湖紅船上的歷史一幕,闡釋“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南湖的水連著太湖的波,“紅船精神”照亮少年的夢。書信往來,架起一座交流的橋梁。

11月10日,南湖小學與南湖革命紀念館聯合舉辦“初心始航 薪火相傳——行走的思政課”活動,袁晶帶領紅船宣講小分隊與南湖小學230余名師生代表齊聚校園。在“知行書屋”,紀念館講解員李怡婷講述館舍兩次變址、三代發展的故事,讓師生們感悟紅色陣地的使命傳承。舞台上,沉浸式情景劇《聽王會悟講“一大”故事》開演,10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生動重現。活動期間,紅船宣講小分隊帶來4堂微思政課,讓“紅船精神”深入童心。

“從書信往來到深度共建,我們正在探索一條館校協同育人新路徑。”南湖小學黨支部書記馮曉奕表示,“紀念館的厚重歷史加入青少年的理解詮釋,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對此,袁晶深有同感:“‘紅傳’寓意紅色傳人。看到小‘紅傳’們創作的剪紙、自主編排的課本劇,我們感到,館校間深度融合正在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館校共建,不止於一時一地的活動。據悉,學校與紀念館正在協商后續合作計劃。待南湖小學“紅傳”微陣地發展成熟后,他們計劃在南湖革命紀念館線下場館及線上平台,舉行“紅傳”南湖小學創新成果微展覽,將學生創作的剪紙、課本劇等優秀作品展出推廣。同時,雙方還將建立南湖“紅傳”思政教育師資庫,通過定期研討、集體備課、課程研發等活動,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思政教師隊伍。

武漢革命博物館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思政課走進“紅巷”裡

閆 晗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陳一琛

在湖北武漢,有一條名為“紅巷”的百年老街。武漢革命博物館就坐落於此,串聯起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舊居、中共五大會議舊址等多處紅色地標。

日前,一場師生作品展在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啟動,藝術設計系講師歐陽青藍以他為武漢革命博物館創作的“紅巷有畫說”手繪專欄為例,向學生們講述:“這幾幅畫描繪的是烈士夏明翰身陷囹圄時,寫下3封訣別信的場景,展現了革命前輩的大無畏精神。”這一專欄在博物館網站上線以來,已吸引許多人點擊瀏覽。

“藝術設計不只是一項技能,也是一座革命歷史與當代青年對話的橋梁。”歐陽青藍的專業特長,在“館校共建”中找到施展的舞台。近年來,他還為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青馬”志願者團隊設計了一款卡通形象,如今在博物館內隨處可見。

“我們把課堂搬進博物館,讓革命文物成為教材,紅色遺址成為講堂。”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負責人介紹,自2024年1月“館校共建”啟動以來,博物館敞開大門,將豐富的館藏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育素材和實踐平台。學校則發揮教育優勢,為紅色文化傳播注入青春力量。

“這封家書,訴說著新四軍戰士童述亭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初冬時節,武漢革命博物館內,“紅巷青馬”志願者、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學生劉雨軒為參觀群眾講述抗戰文物背后的故事。

劉雨軒加入“紅巷青馬”志願者團隊已近一年,她利用課余時間查閱大量資料,將革命歷史轉化為講解中的生動敘事。作為大學生志願者,“紅巷青馬”入隊新成員先由博物館資深講解員和學校指導老師進行集中培訓,包括歷史知識、講解技巧、禮儀規范等。隨后,他們進行實地觀摩和模擬講解,通過考核后上崗。近年來,學校已累計向博物館輸送31名大學生志願者。

2023年,“紅巷裡的思政課”獲評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通過資源互通、課程共創,博物館已成為學校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

“我們不僅打開了博物館的圍牆,也探索出鑄魂育人新路。”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萬玲說,“下一步,我們計劃豐富數字教育資源、開發主題研學路線,推動‘紅巷故事’走進更多學校與社區。”

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 廈門大學

“伯公燈”照亮青年心

林 坤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徐文濤

昏暗的房間裡,煤油燈的火焰微微顫動。“情報必須在天亮前送達,但我們中間可能出現了叛徒。”6名青年圍坐在木桌旁,低沉的聲音在狹小空間裡回蕩。

這是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與廈門大學攜手打造的思政項目——“紅色劇本殺”《伯公燈》的一個場景。

土地革命時期,一條用以輸送干部和緊缺物資的交通運輸線,從上海蜿蜒千余公裡直抵中央蘇區核心區,被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在“中央紅色交通線”入閩第一站——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城郊鎮桃坑村,有一座伯公廟。廟內供奉著一盞油燈,被稱為“伯公燈”。在客家文化中,“伯公燈”象征庇佑與希望。革命戰爭年代,它是指引交通員安全通行的信號燈。

2022年,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師生萌生了創作“紅色劇本殺”的想法,便與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聯系。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劇本殺作為當下流行的互動式桌游,很受年輕人歡迎。我們希望通過創作‘紅色劇本殺’,拉近學生與革命歷史的距離。”這一想法與博物館不謀而合。“當廈大師生帶著‘紅色劇本殺’的方案來找我們時,我們看到了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的新路徑。”副館長吳紅蓮說。

項目啟動后,廈門大學組建“凝‘劇’力”實踐團隊,踏訪閩西革命老區。“伯公凹七烈士”之一鄒作仁動員全家參與革命工作、建立“家庭式交通站”的故事,成為劇本創作的重要素材。《伯公燈》主創之一、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2024屆畢業生王牧焜介紹:“聽鄒家后人講述‘一門七英烈’的故事,我們深受觸動,心想一定要讓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曉。”

《伯公燈》劇本以“伯公燈”為引子,圍繞發生在伯公凹交通站的紅色往事展開劇情。參與者分別扮演交通員、地下工作者、情報傳遞者等6個角色,通過線索推理、密信破譯、陣營博弈,還原“中央紅色交通線”運轉全貌,並揪出隱藏在暗處的“泄密者”。創作過程中,博物館不僅為師生提供豐富的文史資料作為背景參考,還開辟一處空間作為劇本殺活動體驗中心。在這裡,頗具年代感的服裝、還原度極高的革命文物道具,讓參與者體驗感滿滿。

2024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公布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名單,廈門大學與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攜手打造的“紅色劇本殺”榜上有名。

今年夏天,廈門大學“凝‘劇’力”實踐團隊帶著《伯公燈》遠赴山西夏縣。“我之前玩過劇本殺,但這樣的‘紅色劇本殺’還是第一次體驗。”夏縣中學一名學生說,“我這次的身份是交通員,代入角色后,我仿佛穿越回那個危機四伏的夜晚,經歷了革命先輩的生死抉擇。”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開展活動30余場。吳紅蓮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推進“紅色劇本殺進校園”計劃,讓這盞曾照亮革命道路的“伯公燈”,成為年輕一代心中永不熄滅的信仰之燈。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